留學之前,甚至留學之後,都不斷有朋友問我,Savannah 到底是哪?因此我想藉這個機會,真正隆重的介紹腦海裡那個迷人的小城鎮給大家認識。首先,由於個人對歷史不是很在行,且系上的作業像天塌下來的多,中文的網站找不太到太多的背景資訊,英文文獻又需要看許久,因此直接將我在網路上看到的一段,把 Savannah 寫得非常美的介紹文章引用進來。我常認為,一個「地方」之所以迷人,是因為它背後所蘊藏的故事。
Savannah 歷史
薩凡納 (Savannah) 在喬治亞州 (Georgia),是一個非常有美國南方風味的美麗小城。這個小城有特別迷人的風情, 迷人到讓它在南北戰爭時逃過一場浩劫。 話說1864年底,此時已然是南北戰爭(1861 – 1865)的末期。此時南軍已肯定失敗,但軍事行動依然繼續。 北軍的名將雪曼將軍(William T. Sherman)在攻陷喬治亞的亞特蘭大(Atlanta)後, 自十一月十五號開始了著名的 ”向大海行軍” (March to the Sea)。雪曼堅信如果要提早結束戰爭, 必須要徹底毀壞南方的一切可用資源,並且徹底潰滅南方的抵抗意志。他首先燒掉了整座亞特蘭大城, 在行軍的一路上經過所有的糧食與牲口全被燒殺一空,所有的平民建築也全破壞燒光, 所有鐵路全部拔起扭曲破壞到不能使用。這些被破壞扭曲的鐵道得到了一個渾名:雪曼的領帶。 沿途所經所有大小城市絕無僥倖。
行軍的終點:Savannah。同年的耶誕節,Savannah被攻陷,其實大概也完全沒有抵抗。雪曼將軍也許覺得這個城市太美了, 於是決定破例不燒,把它當做是送給林肯總統的耶誕禮物。 這些史實只要用 March to the sea 當關鍵字就可以找到好幾個網站,並非我捏造。而我們當初念的世界史, 顧及中美傳統邦誼,自然不會去提這種會讓美國感到掃興無趣的枝微末節。
文章擷取自 旅人行腳
這是 Savannah 的歷史。綜合以上的文,再增加幾個自己獲得的相關資訊。SCAD 是一所家族企業,為私立學校,學費就跟一般美國研究所同樣的昂貴。由於戰爭的關係,這裡的建築許多都經摧毀,但經由 SCAD 透過學生與博物館、古蹟保護相關的組織研究合作,成功將一所所的歷史建築修復,爲 Savannah 再度帶來生氣,這裡除了是觀光勝地之外,大部分都是被外地來的學生占滿。 也因此,一到放假時期,Savannah 的人煙會大幅減少。然而,這裡迷人的地方,也正是因為人煙稀少、歷史古蹟建築味道濃厚、環境的綠化與乾淨有規劃的街景,讓我對它深深著迷。
大城市與小城鎮
從小在都市裡長大的孩子,即將要面對一個在小鄉村裡的生活,那是多麽的忐忑、害怕與興奮。2017 年8月下旬,我離開台灣的第一個下榻點便是紐約,姊姊陪我同行。因為伴侶 S 在紐約的研究所就讀 School of Visual Art,她帶著我在城市裡走晃了一週。在紐約,任何食物、生活用品、媒材、娛樂應有盡有,各國文化的大熔爐,交通的方便就像在台灣的台北裡搭捷運一般,不需要車子就能生存。我跟在步調飛快的曼哈頓人潮裡,隨著人浪將我推向前,這裡的每一分鐘似乎都很寶貴,彷彿停下來,你便會失去什麼。當時最常跟 S 說的話就是「記得要好好生活。」我怕,她在這待久了心會無法平靜下來,這樣的環境令我感到焦躁與無所適從。這裡的迷人之處,我想就是像「一半個家」的地方,同樣的便利與生活習慣,相對的衝擊性較不明顯。
綠色與灰色交錯的城市
離開了 S,我們終於抵達 Savannah,我們稱之為「薩村」。當飛機一抵達,從機窗向外望去,底下僅是一整片綠油油的樹林,房屋零散卻整齊排列。倘若要看夜景,絕不像紐約一樣緊鄰的建築,頻繁閃爍的燈像繁星點點,只會是一片漆黑,要看星星,只能在一片漆黑之地裡向上望進天空,但你會擁有整片星空。SCAD 的校園是散落在整個城市裡,從 Google 地圖便可以看見,這真的是個不大的城市,從最北開車到最南處,約莫半小時。而我們第一站是住在地圖的正中間,接近薩村兩間最近距離的超市,分別是「Kroger」與「Chinatown Marktet」,另一家韓國超市「Han Me Oriental Food & Gifts」在更南端處。抵達之後的幾天,我們靠著雙腳探索薩村,搭了 DOT 的免費公共公車繞了 Downtown,去了像台北淡水街,但復古的歷史建築讓我們彷彿回到古代的 River Street,坐落在 Downtown 主要街道旁,為 Savannah 重要的河流。沒有車,只能就近走,而在這裡最常看見的橡樹 (Ancient Oak Tree),卻成為我對薩村的第一印象:灰色的城市。橡樹的長鬚,多到讓你無法忽視。大量排列或散落在城市裡的橡樹,會有種陰暗的錯覺,搭配暑假期間的人煙稀少,一開始我對薩村的印象是非常負面的。每當跟 S 通話,心中都有股憂傷與激動,不知道該如何適應。這裡,沒有林立的多元化的餐廳,偶爾能吃上中餐,便覺得幸福了。當時的姊姊,似乎看出了我的消極,鼓勵著我跟她到城市裡最大的公園 Forsyth Park 裡慢跑,偌大的公園,我看著成堆的樹與周遭同樣在慢跑的人群,迫切地想知道他們喜歡薩村的什麼。
「你喜歡這裡嗎?」是我見到已經在這裡待上一年多的學姊,問的第一句話。「很喜歡。」她說,然後話題就打住了。事後,我又陸續地問了許多人,無論是 LYFT 的司機,抑或是其他的留學生,對這裡都是充滿好評。然而姊姊回去了,這個問題仍是深深地插在我心上。就這樣跟著開學,面對著不同語言的壓力、龐大的作業量、創造新的社交圈、將自己打理好生活的所需,等。每一週都在過三溫暖,每一天都很有可能從非常樂觀跌至非常寂寞與悲傷,睡一覺之後,將情緒再度歸零。當時跟 S 也有很多遠距離戀愛上的小磨擦,畢竟才剛在一起不到兩個月,對彼此的行事風格與理解都不是很深,想起來非常感謝她,也感謝當時的自己,有努力溝通,為彼此做稍微的改變與付出。就讀的頭一年,真的做了很多讓心境改變的練習與摸索出適當的方式,使一切進入佳境。(為避免離題,關於「如何改變」會在之後的修心文章裡再向大家分享。)
「單一」帶來的價值
在薩村唸書,真的就僅只是唸書。其原因為,每堂課都會有作業,每個作業的難易會隨著課堂改變。所謂的單一,是吃的單一、生活模式的單一、社交的單一,學生沒有多餘的時間放鬆,除非忙裡偷閒。要想心無旁騖地念書,這裡是個很棒的選擇,這裡的純粹,是會慢慢讓你上癮。它沒有大都會的繁雜,當你騎著腳踏車出門,就是鳥鳴與艷陽,與不斷伴隨著的古老橡樹。這邊的單一,因為不便,讓我學會了煮飯,從番茄炒蛋要先炒「蛋」還是先炒「蕃茄」,到能夠做出台灣許多的料理,舉凡鹹粥、燉肉、燉湯、滷白菜、醉蝦等。相較之下,在紐約生活的 S 因為便利,較少煮飯的機會。這裡的單一,讓我時常有時間想著下一步路該怎麼走。這裡唯一讓我覺得可惜的,是社交圈的單一。身為設計系的學生,如果作業一多,就真的只能與電腦為伍。除此之外,這裡的「單一」是讓我成長的原因。
心境的轉折:一年之後
我常說,認識一個城市最快的方式就是走路。若要快一點的交通,就屬腳踏車最實際。我憑著腳踏車來往通勤學院、住家與超市,每單趟四十分鐘的長途路程,卻是讓我逐漸對薩村改念的主要原因。我最享受的一段路程,便是從出了家門開始。我住在 The Hue(薩村有很多社區型公寓,這是在Downtown最北邊的一間),一出門會先騎過永遠都不修的凹凸不平的路,再來轉進微微上坡的柏油路,伴隨兩旁的樹與電纜上不時的鳥鳴,聞著艷陽的味道開啟我的每一天。我騎上大馬路,從馬車旁經過,再穿越進數個 Square(方形的公園),停過每一個 Stop Sign,奔馳抵達學院。下課之後,會慢慢騎著車,再前往超市採買。離開超市前,我總是背一個大包包,再把食材分成兩大包,掛在腳踏車的左右手把,無論雨天晴天,都是這樣過每一天。每一趟採買都會擔心,雨天的時候也許腳踏車不穩會導致安全危險;晴天的時候,怕過重腳踏車變形,等。慢慢的,我開始適應這樣的辛苦,稱不上喜歡,但是會念舊。尤其每當從紐約回薩村之後,都很想念這些瑣碎的事情。
難得的經驗
甚至累積了很多特殊的經驗。像是初到 Savannah 時,我與姊姊被困在 Kroger,天空中閃雷加暴雨,我們在雨中全力奔跑至家的方向,同時也是閃雷最大的地方,我們因害怕而尖叫,卻又因太奇特的經驗導致大笑,腳下濺著水花,腦海裡卻深知,到哪都不會再有這樣的事情發生了。抑或是,某天我辦完事之後突然來了一場暴雨,我被困在 AT &T 的外頭,猶豫是否要冒雨回去。最後決定用火速奔馳回家,過程中騎過一攤水攤,霎那間,整台腳踏車沈進水裡,輪匡消失了一半,原來那是一個坑!我的腳用力踩在水裡,試圖「浮上岸」,在浮起來之際,被同是騎腳踏路過的外國學生會心一笑,問我「還好嗎?」接下來一分鐘共同的路程,我們抱怨了這頻繁的大雨、互相問了科系,閒聊了一陣便散去。再有一次,我騎著腳踏車與 S 通話中,無心的停在馬車的旁邊,我們在等紅綠燈。忽然間,旁邊噴出一柱「很用力」的水柱,轉頭一看,是馬正在尿尿。 那像噴泉一樣的量,嚇得我立刻後退,讓我明白原來停在馬車旁,最該害怕的不是牠突然暴衝,而是突然興致一來的排泄。
Savannah 氣候
至於天氣,非常像台灣。夏天炎熱,平均34度,常有暴雨。春秋舒適,短袖加薄外套就可渡過。冬天則是乾冷,0 到 10 幾度都有,偶爾下雪。這部分就不多著墨,穿短袖是 CP 值最高的投資。
降低物慾,卻生活得很有品質
在 SCAD 唸書唯一的好處就是「物慾」被降得很低。在這裡,沒有太多的娛樂,堪稱薩村為食物的沙漠之外,如前面所述,大部分的時間學生都埋首在作業之中。在這生活,要省錢能省很多;要過的一般能過的一般;要奢侈當然也能奢侈。對我而言,隻身來到國外唸書,同時面對課業與文化差異的生活會累積許多的壓力,因此我給自己的期許就是過「有品質」的生活是我的目標之一。不奢侈浪費,但也別將自己逼得過緊。另外須提的是,一年之後,我還是決定買車了。到了第三個學期,作業真的過於繁重,常常做到深夜清晨,早上都起不來導致不斷搭 LYFT 上學,同時也因為沒時間採買,多了很多叫外賣、吃餐廳的機會,生活過得很緊繃。因此建議,來的第一年能以腳踏車為主,第二年視情況決定是否買車,畢竟如果住的離學院進,似乎也沒有買車的必要。許多同學也是全年的腳踏車人生。以下是我平均一個月的基本開銷。
一個月的基本生活開銷:1400 美元(食衣住行育樂)
家人每個月會給我 2,500 元,扣除基本生活的開銷,其實每個月都餘額滿多的,剩下的就是花在購買專案所需的媒材或器材上了。
- 食:正餐或超市(70 元/週)下午茶(每週 4 杯咖啡,共 20 元)一般餐廳消費(8 – 15 元)
- 衣:季節轉換才買衣服,一年內幾乎只買兩次,一般 Uniqulo 那種
- 住:380 – 1000 元 都有,我住的公寓是 840 元/月
- 行:腳踏車、汽車(每兩週加一次油/40 元,保險/192 元、保養費)、電話費 55 元/月、停車費平均 30 元/月
- 育:Blicker 買材料(貴到列不出數字,能從台灣帶材料過來最好)書跟許多 Utilities(通通Amazon,雖然不環保,但是便宜的可以找)
- 樂:電影票(15 或 10 元)周邊自然景點與 Museum(票價都不同就不一一列出來)
一學期的學費:平均 8,170 元,每堂課 4,085 元
第一學期入學,會酌收許多零碎的費用,例如保險費、入學費。但從第二學期開始就會固定金額,每堂課是五學分 4,085 元美金,且我每學期有 1,556 元的獎學金,扣除獎學金並加稅之後的總金額如下:
- Fall 2017:12,255 元
- Winter 2018:原 8,170 元(繳了約 7,600 元)
- Spring 2018:原 8,170 元(繳了約 7,600 元)
- Fall 2018:8,340 元(漲價了!一堂課變 4,170元,扣除之後含稅總額約 7,800 元)
- Winter 2019:尚未
- Spring 2019(畢業):尚未
結語
好,這篇文章就先寫到這了。老實說,我規定每週六都要寫一篇,但看著充滿作業的時程規劃,就會不斷的猶豫不決到底是否該堅持,尤其有些文章的部分又是我不擅長的,像是介紹歷史…(很明顯的引用精美文章跳過)。然而當我開始再度下筆,我明白我所寫下的這些內容,是回憶。與,一點點的留學生心得。過了這個階段,未來就是工作的生活了,在我給自己設下的出國五年目標裡,一切都會慢慢地邁入尾聲,因此我希望這些年能夠過得深刻,與有跡可循。在三十歲的那年,我希望能夠謝謝這個階段的自己當時有著些什麼樣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