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規劃與教授推薦

美國研究所的學制分為兩種,一種為學期制(Semester),另一種為學季制(Quarter),兩種學制的假期與上課時數非常不同,SCAD 屬於後者。這篇文章記錄的是這兩年來我選課的方式與事前的準備,許多細節是入學後才知道的,提供給想念 SCAD 的學生參考。

入學英文考試

進入正題之前,想非常簡短先提一下 SCAD 的入學英文考試,一但語言成績沒過都會被要求強制參與。考的內容比托福簡單,分類為聽讀寫。想特別說明一下,如果語言成績沒過的人也不用擔心,這個英文考試是有可能過關(Waive)的。印象深刻的原因為,當時我答題答得很慢,我還在寫閱讀題時,周遭的人卻開始「嗑嗑嗑」的打起字來(心想著慘了我是烏龜嗎)因此變得很焦慮,然而寫完閱讀時,系統卻直接說我結束考試了,茫然的舉手問考官才知道原來考題因人而異,且即時算分

計分運算方式如下:在寫聽力的考題時,系統會同步計分,每結束一個分類,進行到閱讀時,會即時分析你是否過關,如寫完閱讀的考題,沒有進到寫作的部分,代表你不需要考了,恭喜通過考試!(啪啪啪啪

課程的學分怎麼算

好啦。開始進入正題,SCAD 一堂課便是五學分,攻讀 MA 學位(Master of Art)共要修 六十學分;MFA 學位(Master of Fine Art)則是九十學分。跟其他學校不同,SCAD 能上的課堂數不多,因此每一步選擇都需要仔細的安排。

生活品質與學習效益的權衡

念過 SCAD 的學生都知道,這裡作業出名的多。每週上課日只有星期一到星期四,五六日統一為作業日。我本身是以 MFA 入學,但我與同學們都發現每學季只上兩堂課,作業的量就足以讓你沒有唸書以外的生活了。我們課程的安排是一門課每週上兩次,隔日上,且每堂課都有作業。倘若想維持生活品質、正常休息且每個 Project 都有一定的水平以上的話,一學季選兩門課最適中。當然,我也有朋友為了趕畢業,每學季都三堂課的選,導致她一週真的睡不到幾天,至於成績好不好我沒有多問,因為本是因人而異。而在經過兩學季的摧殘後,我決定從 MFA 的學位轉為 MA,考量的點有三項:

  • 攻讀 MA 可以兩年內畢業,MFA 則需要花費三年。
  • 我並不想在美國當教授,而兩者彼此的差別僅是 MFA 多了很多門選修課可以選擇與寫畢業論文(Thesis)
  • 設計的專業總是以作品集作為找工作的考量,學位並不影響我的職涯。
  • 學校單門課的學費太貴,要額外上的課程之後可以去大城市裡的工作坊上課。
  • 當然錢也是考量之一(不趕快賺錢真是太恐慌了

選課規劃

因為學分有限,想上的課卻無上限,要如何在兩年後上到所有想上的課,需要提前規劃。因為有些課秋季開,春季不開,冬季開,夏季不開。我們要跟時間爭取機會拿想拿的課,我的做法是在第一學期就將兩年所有想拿的課規劃成表格,順便確認課程的開課時段,這樣在日後選課或做職涯規劃時會非常清楚。

申請課程替換,排一份最滿意、最符合個人職涯的兩年課表

在美國,能吵的人有糖吃。懂著為自己爭取機會的人,便能得到機會。許多研究生會發現,在入學時自己的課程表裡被排了大學部的課(500 號碼系列)與研究生( 700 號系列)的課程。舉 Motion Media Design 系為例,我們通常有三堂大學部的課要上,學校聲稱是「基礎不夠,需藉由先修班補強」,故會安排給特定的學生上。有些實力高強的人可以直接放棄(Waive )這三堂課直接上研究生的課。然而,我被安排的那三堂課都是非常基礎的課,個人覺得有點浪費錢與學分,且那三堂課與個人職涯的規劃沒有什麼幫助,因此也決定申請課程替換。替換的方式為,需要有相關的作品集證明你已經具備相關的實力,或是你有其他個人的安排能夠說服學院院長即可。

Motion Media Design(MOME):推薦的課與教授

最後的最後,想來推薦 Motion Media Design(MOME)系上我最喜歡的教授跟課程,或著,描述一下關鍵的形容詞,快速了解這些教授的特質。我一共上過四個教授的課,每個都有不同的專長,分別是 Duff Yang(這篇不會介紹他,想知道評論的人可以私訊我)、Karla Bussey、Dominique Elliot、Michael Betancourt。(2019/11/16 補充:如果喜愛 2D Motion 的人強烈推薦 Minho 教授的課。)

畢業於 Academy of Art University(AAU),作品也是走商業派,然而她跟 D**f 不同的地方是,對於不同風格的創意會予以支持,或去嘗試理解。我曾拿過她的腳本與概念視覺化課程(Visualization and Concept Storyboarding)她會在課程間問學生想學什麼,重視學生的喜好跟需求調整課程。對於評論沒有特別的優劣,但十分重視創作過程的紀錄(Process),會認真的去理解學生的想法,給予在創作上很大的自由與空間。

出生於法國,藝術氣息濃厚,是少數 SCAD 裡的藝術派教授。我曾拿過她實體的電影攝影課(Cinematography)與網路的動態字型設計課(Dynamic Typography)。這個教授跟 Michael Betancourt 一樣,非常重視背後的理論、分析與技術的運用。雖然在課堂上常見她感覺疲憊,講話語速較慢,但給學生的作品評論較具體,每個影片都會看數次再與學生討論。值得一提的是,相較於實體課,我更喜歡她的網路課。縱然上網路課會有龐大的文獻需要閱讀,但是交上去的每個作業,教授都會用心錄一段短片給予評語。客觀的評好的地方與待改進之處,有時甚至會提供給妳許多有用的資源參考。她積極回覆學生的貼文,試圖減少「網路之間學習距離」的障礙。是我在 SCAD 最喜歡的教授之一。

作家、藝術家、策展人、理論家兼教授,在 MOME 系裡的藝術氣息是爆棚,對於學生的要求也是最嚴格,課程壓力最大的課。然而,他卻是我在 MOME 最喜歡的教授之二,我拿過他的媒體理論與應用課程(Media Theory and Application)與動態媒體的歷史與應用(Motion Media Context and Application)。無論上他的哪堂課,學生都被要求大量閱讀藝術相關的文獻與各種資料,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寫作技巧與溝通討論的能力,此外他也非常重視理論與分析,其次才是技術的運用。每上他的課,總需要消化大量的資訊,除了必須複習還得要預習。他也時常苦口婆心的鼓勵學生:「大腦裡的神經要產生新的連結,需要十六週的時間,也就是說當你想學習或培養一個習慣時,需要十六週的時間讓它發展完全。而正因為 SCAD 每學季只有十週,所以他要求我們,盡最大的力量展現最好的自己,並期許我們結束課程還能持之以恆。」

總結

目前想到關於課程相關的二三事都簡短地提及了,如有想到新的再來補充。值得再強調的是,教授的選擇真的十分重要。於我而言,念研所最多的收穫與目標,莫過於培養一顆有內涵的腦袋。在前些年的學生生涯裡,總是以技術為優先,理論在後,導致自己不善於思考與對專業知識的缺失。要想突破創作的瓶頸,首先得先有「內容」才行,而非跟著商業的趨勢隨波逐流於相似的「形式」。而這恰巧也是我念研所的原因,不只是學設計,也要融合藝術領域,探索整個當代藝術的脈絡、各種理論的應用才有辦法創作出更有意義的作品。

 

Youi Shih
Youi Shih

多元斜槓的人生實踐家,擅長攝影、影片製作和文字創作,目前專注於探索個人成長、一人微創業和打造身心靈均衡的生活,為《沒有牆的小房間 atinyspace》的創辦人。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error: 網站已受到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