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st Updated on 6 11 月, 2021 by Youi Shih
眼睛才剛睜開,窗外的陽光已經灑落我們的床單。精神抖擻的,同時小腿肌肉的痠痛陣陣傳來,連走路都一跛一跛。
二零一九年九月,紐約的天氣漸漸轉涼,樹葉由綠逐漸變得又紅又黃。前天去了大熊山州立公園露營,給許久沒爬山的我們一個機會重新拾起健康的生活,趁雪季還沒來時多吸收一些芬多精、感受豔陽。投入森林的懷抱,是我從不後悔的決定。
拿著實習簽證(OPT)的這一年間,我一直思索著:
如果一年後沒有拿到身份能夠繼續待在美國,這段期間能怎麼過才能使我記憶深刻?
是努力上班、累積作品與漂亮履歷,為職涯開創更好的路嗎?還是趕緊把我想要嘗試的事情都做盡?我選擇了後者。除了經營自己的事業,我也是大自然狂熱者,計畫在這段待在美國的期間內用力探索美國的自然風光。
你可以很明確的感受到自己的熱誠所在,當在談論到相關的主題而你的眼神總是閃爍的時候。
有朋友問我說:「沒有案子的時候,妳通常都在做什麼?」沒有案子的時候,我大部分都在做自己喜歡的事。看想看的書、協助伴侶拍攝表演(她是行為藝術家)、投履歷,以及最多的時候是去州立公園、動植物園走走。
「今天室友跟我說,妳來之前我們都會一起約去看展。妳來之後我們變得好少看展,變成一起去爬山。」伴侶 S 某日不經意地跟我說。「好像是耶哈哈哈,不喜歡?」我很快回問她。
「喜歡啊,看展、爬山都很棒。」
早在從薩凡納來到紐約之前,我就跟 S 約定要定期帶我去綠色的地方溜溜。我對紐約擁擠的城市面容不抱興趣,森林裡未知與旺盛的生命力才是我的精神糧食。
在城裡走路我都走不久,在自然的環境裡我卻可以走上好幾個鐘頭。複雜的生活只有在自然的陶冶之下才能迅速變得單純,洗滌每天都忙碌不堪的心靈,取而代之的是蟲鳴鳥叫,與時而兇猛、時而溫柔的風聲。(露營的時候真的是可以被3D環繞的鳥聲給打醒!)
在那裡,你隨著陽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你吃著純粹的食物,沒有精緻的擺盤與高級料理。在那裡,你的心跟世界的距離變得愈來愈近,你不覺得自己僅是社會裡的一個小螺絲釘,而是自然裡的一份子——歸屬感。
投身自然的好處,除了能透提升身心的健康,更能使生活回到生命的本質——人類有與生俱來的、親近自然世界的本能。由愛德華・威爾森所提出的理論「親生命假說(Biophilia Hypothesis)」,意即我們本能地會被其他的生命所吸引與感化。(Biophilia 同時也是我的畢製主題喔)
自然之所以迷人,是因為它的不可預測性。面對它,我們永遠是空杯。無論人類發現了什麼理論,總有著我們無法全面理解的事。所謂生命是最好的老師,在自然的環境裡都可以深刻地感受到。
面對那些未知的事物,我們只能靠有限的知識在空間裡生存,靈機地應對各種突發狀況,這樣的過程其實對大腦的訓練是非常有利的。在歐美甚至有發展已久的冒險治療(Adventure Therapy)與荒野治療(Wilderness Therapy),而台灣現在也有相關組織。透過從具體經驗中學習全人教育,涵蓋了對於認知、情感、社交、感官及靈性的接觸,使得學習更能內化。(不知不覺又變得好學術,我只是想分享一下去踏青的好處啦哈哈)
新系列文公布:紐約的綠色地帶
因此,隨著天氣的轉變,我也要來寫新的系列文「紐約的綠色地帶」了!這個系列文將會持續到明年(2019年7月),之後可能就會變成其他地方的綠色地帶?(看明年簽證的造化了)
如果你是露營的愛好者、自備車(或租車)且喜歡自由行、不只是走馬看花,而是深入地理解當地文化的人,歡迎挖掘這個系列的文章。
不過先提醒一下,我不是寫旅遊文的高手。(最近在上的 BlogATM 課程的同學中,有好多人都是專攻旅遊文,為那樣的毅力深感崇拜:烏龜妹,出走旅行)
金魚腦如我,我會盡量分享自然景點的歷史、交通、食膳、行程安排以及日記的紀錄給大家。但我最想要讓你們看的是那些我所看到的畫面,故文章會以照片為主軸的方式撰寫。希望能給正要來紐約,或是已經在紐約,想要轉換生活模式並投入自然懷抱的你/妳一點幫助與方向。
喜歡文章的朋友,在文末可以點擊一下廣告,協助小房間主人營運部落格喔
*聲明*廣告公司嚴禁無效的「重複」點擊,若短期間內洗版會造成網站帳戶被關閉
【 延伸閱讀 】
動動手指,按一下廣告
一起加入「化讚為賞」支持創作者的公民運動,用 30 秒免費申請帳號,並幫我按 5 下讚就可以讓我獲得實際的收入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