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不夠用,是現代人普遍會遇到的關卡。在生涯中擁有多重角色和多元職涯的我們,經常面臨要在有限的時間裡完成多項任務的挑戰,學習「如何提升生產力」便成了重要的課題。
然而在提升生產力的過程中,人們多把重點放在改變工作的方式,例如:減少虛工、委派任務、使用 AI 人工智慧、GTD 時間管理系統和四象限法,以及自動化工作流程等,卻比較少著重在「個人成長」的層面上。
在忙碌的日子裡,我們很少主動意識到身體和心理是需要被照護的。當身心失衡,身體不再能負荷物質世界的運作時,即便我們再怎麼努力工作,現實也難以推進到下一個階段或更高的目標。
因此,為了幫助自己實現理想,我們可以練習在一天之中創造「額外的一個小時」來照顧自己並提升個人的成長。若此刻的你,感覺正卡在人生的某個階段停滯不前,這篇文章很適合作為改變的第一站!😉
1. 改變的契機
在大學畢業以前,我都是個徹頭徹尾的夜貓子。無論是忙社團或趕作業,通常都要三更半夜才睡覺(或乾脆不睡了),直到進入社會,開始做「朝九晚六」的全職工作才調整作息。
後來,不安份的靈魂作祟,我辭職去讀了碩士,每天爆肝的功課量,能睡上四個小時就很幸福。2019 年,當我決定成為自由工作者之後,神奇的事發生了!我竟然自動成為「晨型人」,無痛養成了早起的習慣。
不論多晚睡,我都能夠自然地在早晨七點多從床上跳起來。接著,彷彿有源源不絕的活力和體力般地一路工作到晚上,伴隨著偶爾的煮飯,如此周而復始的過了一年半。
但人畢竟不是鋼鐵做的,該來的終究還是得來。當我充滿拼勁的忙碌好長一段時間後,身體開始漸漸感到疲憊,每天越來越晚起床,常常開工時已是上午十一點鐘,沒做多少事就得吃午飯了。
自由工作者是這麼運作的,假如個人無法自律,事業便很難有所成就。因為不像在外面上班會有人監督我們的業績,一人公司只能全仰賴自己推進事業的發展。
我深知這件事,也非常懷念「早起可以做更多的事情」的自己,但就是怎麼都無法提振精神去改變它。每天睡前即使設定早上七點的鬧鐘,都只是設個心安,並且吵到枕邊人而已。😅
2022 年底,或許是緣份到了,對於改變的渴望變得強烈,我感覺到身體和心理都準備好了,便寫下期許,在新年初就把專注力放在《 個人成長的訓練 》上,而「打造早起習慣」就是我的第一項實驗計畫。
2. 如何提早一個小時起床
針對早起的訓練,我的學習資源是哈爾.埃爾羅德撰寫的書《 上班前的關鍵 1 小時 》。作者提供了一套有系統的方法來執行,我會先將他的方法整合為「五個步驟」來說明,並分享親自實驗了六十天的心得。
本篇文章著重在個人的經驗分享,以及擷取書中對我有效的內容。若想看更多詳細的說明,推薦你可以去圖書館借免費的書來看,或自己買一本也行,是本很實用的工具書。
STEP 1. 覺察大腦對早起的「負面思想」
回想一下,上一次充滿期待的早起是什麼時候呢?是要出國旅遊,還是做什麼喜歡的事嗎?
記得很小的時候去親戚家住了幾天,每當清晨四點半,我都會很自動地從床上跳起來,興奮的衝到一樓把電視打開,等著看重播的卡通爆走兄弟,直到大人們陸陸續續起床。—— 當時從來不覺得早起會痛苦。
隨著進入社會的體制,外務、課業壓力與日復一日的工作,慢性累積的疲倦感,令早起這件事變成了一種責任的表徵,並在每次起床之前,都要做好再次面對這個世界的準備。
也因此,其實心裡知道早起能做許多事來幫助自己成長,但每當談到早起,大腦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我起不來、我是夜貓子、不可能、辦不到、好想睡覺」的否定想法。
這就是大腦的功用,根據過往的經驗來邏輯地判斷與做決策,避免讓我們陷入危險,產生不舒適和痛苦的感覺,盡可能確保我們身處在安全無虞的環境裡。
這時候,你會在大腦裡聽見另一個聲音,告訴你「起床運動吧,可以讓你改善身體的狀況喔」,而它就是你的潛意識或直覺。—— 我們常被這兩個聲音搞的暈頭轉向,但你心底會知道自己真正想做的選擇是什麼。
若最後選擇了「繼續睡」,那就好像告訴大腦「我知道早起對我有益處,但我不想早起,這件事讓我感到不舒服」,進而加深這件事的困難度。因為大腦是個忠心的臣子,會努力去抗爭一切使你感到痛苦的事。
如果你從來沒有認真觀察過自己的念頭,現在是個好機會,練習覺察那些想法,主動意識到它們的存在。
若喜歡文章,請花 1 秒點選廣告給予支持,再繼續往下閱讀 :^)
STEP 2. 「重新建立」大腦對早起的認知
當開始能意識到負面想法是如何阻止我們行動時,就是採取改變的時刻!
若想打造早起的習慣,首要做的事情就是改變對早起的認知。練習在想到早起並產生負面想法時,改以「自我肯定」的語氣去回應大腦,直到你習慣了這個新的念頭。
例如:我決定要七點起床運動,讓我的身體變好。 —— 你可能會感覺腦袋裡有兩個聲音在打架,思緒紛飛,甚至頭腦腫脹,但沒關係,堅持你的新想法,最後抗拒的聲音會變的很微弱。
在哈爾的書中提到,使用自我肯定最有效的時間是「晚上睡覺之前」,稱為睡前肯定。
研究指出,在快速動眼睡眠的時段中,我們的意識程度較高,腦波的波形與醒著時幾乎相同,且容易作夢,而作夢是「記憶的再現」。此時,大腦會快速重播前一天「睡前」所發生的事,進行記憶的強化。
因此,睡前的最後一個念頭,是教育大腦最好的時機。若能在前一晚睡前就奠定早起的意圖,隔天早晨的精神狀態也會深受影響。這不只是作者的經驗,我在實踐過後也非常有感!
STEP 3. 找出對你意義深遠的「動機」
在改變一個舊習慣時,最常遇到的就是「找不到強烈的動機」。而我也曾落入這樣的狀態裡,直到作者提出一個被我忽視已久的真理,改變才真正開始發生,並作為燃料持續推動著我前進。
你的「成功水平」不可能超越你的「個人成長水平」,因為我們要先成為怎樣的人,才能吸引怎樣的成就。—— 吉姆.羅恩(Jim Rohn, 1930-2009)美國最傑出的商業哲學家與成功學之父。
當我為了事業的營運在絞盡腦汁時,總想著如何優化產品或服務,卻從沒想過問題是出在「自己」身上。投資個人的成長,在各方面來說都是一件零風險、高報酬率的選項,但卻一直被我擺在後面的順位。
長期以來,我都只專注在業績的提升,沒有注意到原來自己早已停滯成長許久。直到閱讀了《 上班前的關鍵 1 小時 》才恍然大悟,明白一個人的成就與個人的成長是緊密牽連的關係,沒有哪一個是可以被忽視的。
因此,理解做這項行動是為了使自己能全面性的提升,不是為了爸媽、孩子、伴侶或老闆而做的改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認知。許多人尋尋覓覓想獲得「改變現況」的動力,而這就是最純粹的動機。
你就是自己生命的主宰,要如何掌舵,全憑你的意念和決定採取的行動。你在人生裡做的每個選擇,都將會把你導到不同的現實與未來,沒有人有義務為你的現實負起責任,除了我們自己。—— Youi
從知曉的那刻起,我就決定要在每一天裡,找到一段時間來投資自己的成長。
STEP 4. 決定早起要「做什麼事」
隨著閱讀這本書,我的心態開始產生一些轉變,並且對接下來要發生的事感到躍躍欲試。在重建了對早起的認知之後,我的下一個問題就是:早起到底能做什麼事?
網路資訊常說,成功人士在早晨會做的事情不外乎就是運動、冥想、閱讀和寫作。長期以來,我都知道做這些事情會帶來益處,但在當時就是無法勾起我的熱情和起床的慾望。 —— 直到哈爾再次成功地說服了我。
他說,提早一個小時起床的目的是要提升個人的成長,因此做「最能影響你」的事情效果會最顯著。不必與工作有關,任何你喜歡並且能為你帶來足夠影響力的事情都行。例如:打造健康的身體或你的夢想。
他創立了一個方法,名為創造早晨奇蹟(The Miracle Morning, TMM),即是每天在上班之前,提早一個小時起床,進行靜心、肯定、觀想、運動、閱讀和寫作,簡稱為「挽救人生六法(S.A.V.E.R.S)。
所謂早起,並非一定指早晨,針對上夜班的人也同樣適用這套系統。
我在實際執行的時候,將靜心、肯定與觀想整合為冥想(Meditation)的流程。因此,運動、冥想、閱讀和寫作便成了我每天早上的固定事項。—— 沒錯,就是以前知道的四件事,只是心態不同,身體終於接納了。換一個角度去理解同樣的事情,真的會有不同的結果。
我最喜歡這本書的地方,就是因為作者非常開放,鼓勵大家客製化自己的版本。因此,如果你有其他喜歡做的事,發揮創意把行程 DIY 成會讓你感到興奮和期待的事情吧!
STEP 5. 成功早起的秘訣
先前我們已經把「內在世界」梳理了一番,接下來,要針對「外在世界」來進行具體的改善。表面上,我們只是想要早起,但背後牽涉的因果關係其實沒有那麼單純。
睡眠品質的優劣,會影響到早晨的精神狀態。當擁有好的睡眠品質,起床就會比較容易。以下「三個面向」是能幫助你提升睡眠品質,並成功起床的秘訣:
調整個人的生活習慣
每個人起不來的原因有很多,包含:太晚睡、咖啡因作祟、睡前看太多藍光、房間溫度不對、被枕邊人的睡眠習慣影響、沒有在剛好的睡眠週期時段裡起床、缺乏維生素 B、心理壓力大等因素。
範圍廣泛,需逐一檢視「個人的生活習慣」並進行調整,直到找出真正讓你睡不著的原因為止。而作者在《 上班前的關鍵 1 小時 》中都有提出相對應的解釋和改善方法,由於內容很多,就不一一詳述,但我能簡單分享自己目前的生活習慣供你參考!
二十五歲以前,其實都活得我行我素,沒在管生活習慣會為身體帶來的負擔。直到隨著年紀增長,明顯感受到身體復原所需的時間變長了,才開始慢慢學習過著對身體有益的生活習慣。🤠
排除偶爾的休假模式與放飛自我之外,現在生活的習慣大概長這樣:
- 盡量 11:30 PM 前上床(最慢不超過 12 點)並在 1 AM 前見到周公。
- 盡量 5 PM 後不喝咖啡,避免不了的話,選擇咖啡因低的飲品。
- 盡量晚餐不吃過飽,8 PM 後不再進食。
- 9 PM 後,家裡的燈轉黃光,電子器材的螢幕轉換成抗藍光模式。
- 睡房的溫度會注意不要太冷或太熱,溫度不對會難以離開被窩。
- 想到時會吃個維生素 B 群,但通常只有生病才吃,因為 B 群需花錢買。
- 提早上床和枕邊人聊天,這樣就能一起「早點睡著」。
- 上床後進行「睡前肯定」。決定隔天起床的時間,以及告訴自己「有什麼事明天再說」。
- 有意識地放鬆身體肌肉,做數次「深長的呼吸和吐氣」直到心跳降慢。
- 睡前三個小時不用電腦(想練習,但仍在努力中)。
- 讓電磁波遠離床鋪(想練習,但仍在努力中)。
以上就是我現在的生活型態,要特別提的是,我的作息是屬於白天工作晚上休息,如果你的工作是夜班,生活型態就會和我的很不同,要自己去實驗,找到最適合你的模式。
甦醒後保持清醒的方法
除了提升睡眠品質之外,睡醒後該如何保持清醒不會睡回籠覺也是很重要的關鍵。通常大腦開機後,會需要一段時間來打破「睡眠的慣性」,才能恢復正常運作的狀態。
睡眠慣性(sleep inertia),指突然清醒後,腦袋暫時性地遲鈍、認知能力和感覺能力下降的狀態。睡眠慣性一般會持續 30 分鐘 至 1 個小時。假設睡眠不足,睡眼惺忪的狀態甚至可能長達 2 個小時以上。
以下「五個」是綜合作者有提到,以及我個人認為滿有用的作法:
- 清晨時,想辦法讓光線照進房間:光線能讓身體分泌可體松,加快心跳,提振精神。
- 起床後,泡一杯咖啡來喝:咖啡因能刺激腦部中樞的神經系統,有助醒腦。
- 用冷水洗臉,或洗澡:這應該不用解釋了,冷水肯定能帶來一定的刺激效果,每次洗臉都有用!
- 把鬧鐘放到需要起床才能按掉的距離:下床走一走,有助於讓大腦和身體機能活絡起來。
- 清醒之後,先刷牙與喝一杯溫水:刷牙能讓身體動一動,喝溫水可緩解身體一夜未喝水所帶來的脫水症狀,促進血液循環,使大腦和身體的器官開始運作。
好啦!我相信你一定能從中找到一個適用於你的方法。如果想更深的了解關於睡眠的大小事,可以參考閱讀《 睡得更聰明 》 學習如何能夠獲得高品質的睡眠體驗,或友人 JUJU 愛讀書推薦的《 為什麼要睡覺 》。
目前並沒有一定的科學證據顯示一定要睡多久。但根據美國睡眠基金會的報告指出,青壯年人和銀髮族建議一天的睡眠時間為「7-9 小時」。
咖啡因裡的抗氧化物能對抗「自由基」帶來的傷害,有助於維持腦部細胞健康。
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適用。尤其現代人因科技產品和快速的生活步調使「交感神經」長期處於過度亢奮的現象,咖啡因反而會產生負面效果,需根據個人狀況來評估是否能攝取,以及攝取的量。
歐洲食品安全管理局(EFSA)指出,咖啡因過量反而會更難集中注意力,或導致易怒、焦慮和疲累。每日建議攝取量,青壯年人 319 毫克以下,銀髮族 362 毫克以下,超過 75 歲 417 毫克以下。
若喜歡文章,請花 1 秒點選廣告給予支持,再繼續往下閱讀 :^)
3. 挽救人生六法
現在我來解釋挽救人生六法(S.A.V.E.R.S)的說明和具體作法!
前面提到,在提早起床的一個小時裡,你可以進行「運動、冥想、閱讀和寫作」這四件事。以一個小時來說,平均每件事會花「15 分鐘」的時間來做,但我在實際執行時發現時間完全不夠用。😅
因此,在時間和精神狀態許可之下,我會更早起床,並把時間延長為 1.5 至 2 個小時,讓我能做完整套訓練;假設能夠晚點開工,我就不會再更早起床,而是選擇結束整套訓練之後再開始工作;若無法延後上班,便會縮短每個訓練的時間,依據自己的情況做客製化調整。
雖然延後上班會讓工作變得更緊湊,但意外發現,我反而變得更有效率。因為可用時間變少了,而我想要做完工作才下班(卻又不想加班),因此做事就格外的專注,也算是小小的驚喜。😌
運動(Exercise)
做一個能讓你變得精神抖擻,從寧靜的早晨中清醒的運動,有氧和無氧運動都行。例如:有人喜歡慢跑、健身或做瑜伽,而我則是為了養成固定運動的習慣,去學了想接觸很久的武術太極拳。
冥想(Meditation)
運動完,可以進行冥想來幫助自己準備好展開新的一天。作者將靜心、自我肯定和目標觀想拆解為三件事,而我則是整合為「冥想」的流程,這是我以前就養成的習慣。
冥想的好處非常多,它可以使我們清空大腦的雜念、提升專注力、穩定和平緩內心的情緒、肯定自我並增強信心,以及對焦人生的目標和理想,使自己不會在忙碌的日子裡感到迷失。
找個舒服的姿勢,坐下或躺著都行,做三次或多次深呼吸,使用「身體掃描」放鬆身體的部位,打開心胸,肯定自己,並觀想要達成的目標,參考書籍《 你的心,是最強大的魔法 》或我寫的思想創造現實的系列文章。
閱讀(Reading)
閱讀可以增加知識,使自己無論是在工作或生活中,除了能擁有更豐富的思想去做決策,在靈感上面也會變得比較創新多元,或在社交時也可以針對不同的話題變得更為健談。
我們都聽過,長期閱讀能積少成多,但卻很難在一天裡實際撥出時間做這件事。原因可能有很多,包含:讀得慢、找不出時間,或其實看了不是真正想看的書。無論是什麼因素,都可以針對特定的原因找出克服的方法。
在《 上班前的關鍵 1 小時 》中,作者針對「讀得慢和找不出時間」來找出以下的解決方法:
從書單裡找一本你想看的書,任何書都行,不一定要和工作有關。接著,將書本的頁數拆解,每天閱讀 10 頁,或你認為合適的頁數,如此踏實地念,30 天後就能讀完一本書,一年內就能看 12 本書。
無論這個方法適不適用於你,閱讀對個人成長來說,確實是一個 CP 值很高的投資,能幫助我們在做生涯決策時,鋪出一條更接近自己心目中的人生道路。
寫作(Subscribing)
書寫是一個將想法輸出的管道,透過寫下來,你可以整理並釐清自己雜亂的思緒。
寫作最簡單的入門,就是「寫日記」。透過直覺地紀錄自己的感受、想法和所發生的重要事件,能幫助你探索內在的世界,並和你的潛意識進行溝通。
有時候,如果你沒有辦法即時寫下日記,使用《 子彈思考整理術 》的方法,利用不同的符號和列點的方式來快速做筆記。當找到空擋時,就能看著這些筆記來寫日記,非常方便。
通常我人在外面時,腦中浮現什麼想法或認為值得紀錄的事情,都會用手機的「備忘錄 APP」用列點方式記下來,晚上寫日記時就不用折磨自己的小腦袋了,很適合健忘的射手座!😆(我本人~)
4. 我的實驗歷程
講了那麼多,究竟做起來實際的效果如何呢?
在執行的六十天裡,不得不說,感受真的是起起伏伏。而透過日記來記錄,察覺到雜念很多,同時也有深刻體悟,其實要打造一個新的習慣,最困難的不是開始,而是「如何持續下去」。
都市傳說表示,打造習慣只需要 21 天,但我對這個說法抱持懷疑。
因為在過去,自己曾有在極短時間內養成的習慣。事實上,根據《 歐洲心理學雜誌 》的一項研究指出,習慣的養成是與「養成習慣的困難程度」有關,且因人而異,平均 18 到 254 天。
以下就是我執行早起的實驗過程,因為 35 天後的狀態都差不多,所以就分享前 30 天的心得。
第 1-10 天:起頭不難
2023 年 1 月 13 日,是我開始練習早起的日子。自從有了這個念頭,我就每天努力嘗試。
在還沒讀《 上班前的關鍵 1 小時 》以前,我依然是鬧鐘響了就按掉,賴床將近一個小時才起床,我邊思考自己所遇到的阻礙,就這樣過了兩天。第四天,我遇到了哈維寫的這本書,早起的旅程才真正啟程。
我的「Day 1」就從遇見這本書後開始計算。神奇的是,當我參考本書的做法實際執行時,在「Day 2」就成功提前一個小時起床,並在 「Day 6」變成提前兩個小時起床,連伴侶都驚呼我如何辦到。
當鬧鐘響起時,腦中的雜念通常會立刻蜂擁而至,像是「再睡一下吧、趕快按掉鬧鐘再睡一會兒、延遲鬧鐘響起時再起床」等念頭一如往常佔滿腦袋,腦內在戰鬥,前額好脹的早晨。
「這是為了我自己的成長,要實現理想的目標,這是最重要的事,我決定要起床!」,當我改用自我肯定的語氣回應大腦,賴床的時間迅速縮短,賦予了自己起床的能量。
我每天都會寫早晨紀錄,提前起床的時間大約在 1-2 個小時不等,作者提供的「睡前肯定法」很有效。
只要在前天晚上正要入睡以前,在腦中告訴自己「我決定明天要 X 點起床」,隔天腦中的戰鬥聲音就會減少,比較容易果斷的起床。—— 然而我發現,有一件事常影響著我是否能早起,就是「做夢」。
我常會在鬧鐘響起時,發現自己從某個夢境中醒來。如果是可怕的夢就能迅速清醒,但若是美好或是讓自己感到好奇的夢,就會「想讓自己再回到夢中」,我竟然會想把自己滯留在夢裡!
每當這種情形發生,腦中就又開始大戰。雖然不是天天會被夢給影響,但至今都仍是個待解的謎團。🥸
第 11-20 天:成為習慣
到了第二週,可以說早起已經成為習慣(沒錯,超快),我開始感受到這些練習所帶來的正向回饋。
關於運動:因十幾年長期坐著的工作型態,肩頸僵化其實三不五時就會讓我感到不適,嚴重甚至會頭暈目眩。搭配眼壓過高的話,完全只能躺平休息並且熱敷,無法做任何事。
然而,自從我開始每天早上打拳,肩頸就沒有再過度僵硬過。當我摸著自己的肩膀,終於開始摸到肉的感覺,而不是一塊石頭,對我來說這就是非常大的鼓勵。
關於冥想:以往總是庸庸碌碌忙整天,數週後就容易失去方向感,但現在卻鮮少感到迷惘,會明確的知道自己是為了目標而做好手邊的每件事。透過每日冥想,不僅對想要成就的未來更有自信,內心也比較穩定。
但這並不表示情緒就此消失,我依然會受到環境影響,感到生氣、挫折、失落或難過。但每當發洩過後,恢復的時間變短了,搭配每天寫日記來梳理自己,使我對「覺察」變得更敏銳。
關於寫作:平時我偶爾就有寫日記的習慣,但現在改為天天寫日記。發現其中一個好處是,更清楚自己每天做了什麼事。當每月結束要進行回顧整理時,日記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提醒作用。
另外,在經營部落格上似乎能把「公開與隱私」這件事劃分得更清楚。過去我總是花很多心力在「文字要為自己而寫,還是為讀者而寫」之間取得平衡。—— 寫作對我來說,是心情抒發很重要的管道。
但自從決定每天寫日記之後,這個衝突感就減少了。因為我開始把「日常的細節與隱私」留給自己,達到紀錄生命的目的。在撰寫部落格文章時,則是以梳理過後的思想來向讀者說故事。
這是我沒有預料到的收穫,如果你也跟我一樣在經營盈利部落格時會有這種矛盾,可以參考看看!
關於閱讀:我跟著作者實行了「每天讀 10 頁」的計畫,成功地看完一本書,並準備從書單裡挑出第二本來看。這方法在初期確實有效,不過未必適合所有人,後面會和你分享。
早起閱讀的感覺很好,那就像是在開始工作之前給大腦吃了些營養素。當時機恰巧時,我也會將書裡學到的事情應用在工作上,著實體會到閱讀對個人成長所帶來的益處。
整體而言:早起已融入我的日常,每當鬧鐘響起,身體就知道現在要做什麼事。然而誠實地說,我並沒有每天都很早起。若遇到週末,當天沒有其他的安排,就會睡晚一點再起床做這四件事。
有時我也會慵懶地不做什麼事,能夠「跳脫」習慣的制約也是我想做的練習。當沒辦法做完所有行程時,會直接讓自己放假,因為本來就沒有什麼事是非做不可,保持彈性和愉快的心,才是這趟旅程的核心價值!
第 25 天以後:迎接新的挑戰
好了。過了二十多天的甜蜜期,我才發現培養習慣最大的困難點並不是「開始做」,而是「如何持續」。
縱然感受到做這些事帶給我的正面影響,但在連續數日後,卻開始對每天相同的行程感到動力消退,新的挑戰出現了。—— 我要如何克服問題、保持熱情和動機,使我能持續進行下去?
我發現自己看書時,比較喜歡讀到一個段落,不喜歡被切得太過細碎,但這麼做就會需要更多的閱讀時間,而早晨的時間總是太短;在冥想時,因為太習慣觀想相同的畫面,導致變得有些制式化。
另外,雖然今年起每天早上都有運動一小時,但前幾年欠的健康債,終究還是找上門來。原以為是頻繁運動造成的傷害,但醫師卻說是「長年久坐」造成的關節硬化,我開始了復健療程。
最後,在練習早起時,我發現最大的影響因素就是「做夢」。只要起床有記住做夢的內容,整個人在當天都會變得昏沈,無論是好的還是不好的夢,早起後反而會感到能量不足。
在習慣養成的 30 天之後,我陸續遇到了上述的問題。因此從第二個月起,我常常在調整自己,除了尋找解決的資源和方法,也持續創造「新的元素」來保持早起的動機。
兩個月後,我開始根據每天的可用時間去做「當下最想」或「身體渴望」做的事,減少枯燥感,增加更多的變動性。例如:看心情選擇每天要看的書和段落、在冥想時新增不同的流程,或發想有趣的寫作專案等。
這六十天的實驗,感受是起起伏伏,但總體來說,我很謝謝自己做了這樣的決定。創造早晨奇蹟確實是一套有效的系統,讓我成功在每天找出「額外的 1-2 個小時」來投資自己的成長。
無論任何一位老師教了什麼方法,都仍需要透過「親身實踐」才會知道適不適合自己。取用好的部分,改良不合適的地方,最後就能真正內化成屬於自己的東西。—— Youi
當然可以。請自由的設計你的早晨奇蹟行程。
有些人會在一週裡設定一天的休息時間,但有些人,如歐普拉,則發現每天做,尤其是週末也做,會發現在「沒有壓力的日子」裡做事會變得更有效率。
而我自己則是每天做,再根據當天的狀態做彈性的休息,沒有設定固定休息日。
這是一個非常彈性的個人訓練,不給自己太大的壓力、不對自己過度苛刻和在失敗時不責備自己,是得以長久執行的秘方。
若沒有順利早起,千萬別灰心,因為一點都沒有關係!這不是一項作業或競賽,也不是一件沒有達成就會世界末日的事情,它就是一個實驗,最重要的是享受成長的過程!
輕輕的告訴腦袋裡的自己「沒關係,找到無法起床的原因,明天再試試看,謝謝自己的嘗試」然後用一顆輕鬆愉快的心展開這一天。
若喜歡文章,請花 1 秒點選廣告給予支持,再繼續往下閱讀 :^)
6. 結語
網路上許多文章都在談如何克服拖延症或學習自律,而這個實驗帶給我最大的感觸是,拖延症和自律都是建立在「我們是否有找到內心真正想做的事情」上。
若你想要自律或擺脫拖延症的原因,不是因為自己真心渴望想要做某件事,那便很難改善這個問題。相反的,當你找到自己真正的動機,你就能在不知不覺間克服拖延症和實踐自律了,因為你將會變得積極又主動。
最後,我想和你分享,今天能做到的事,不代表明天一樣能做到。日子與生命是流動的,每一天都是新的開始、新的學習,所以保持平常心,減少得失心,好好玩一場名為「個人成長」的探險遊戲吧!
若此篇文章有幫助到你,歡迎存起來或分享給你覺得需要的人,並訂閱我的電子報來持續學習個人成長的方法,有任何問題或回饋的話,歡迎在底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