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st Updated on 12 1 月, 2023 by Youi Shih
隨著在美國領土上走跳的愈來愈多,終於決定也來好好紀錄一下旅行的日誌,除了作為我跟 S 的回憶錄,也可以在很久之後再回頭看看我到底走了多遠。這次的紐奧良之旅其實是一個 Working Holiday,我們家小明星(S)爭取到了一個在當地的表演機會,大跟班也就如影隨「行」。
紐奧良的旅行日誌會整理成上、下集,共兩篇。內容是從許多部落客們的文章裡彙整成專屬於我的紐奧良之旅的完整紀錄,其中除了會有美食與景點的簡單介紹、旅行日誌與加了很多關於紐奧良的文化小知識。
愛旅行的人有分很多種,有的會在事前做了非常精細的功課再到當地觀看實景實物;有的是簡單的做了點功課,偏好機票與飯店訂了就走,剩下的到當地再親身探索。
我們,屬於後者。
由於 S 參與的那個表演節官方粉絲頁裡面的表演照片,大多是恐怖、血腥的人偶,造成我們對於紐奧良的最初的印象就是:很驚悚。在猶豫許久之後,仍決定要來一場六天五夜的半工半遊。在出發之前,我們對於當地完全不了解,不知道那裡是個嘉年華會狂歡之城;不知道那裡的巫毒教、吸血鬼文化的由來,更不知道那裡是法國殖民後的美食天堂,我們對於異國風情濃厚的紐奧良一無所知,只知道不存在的紐澳良雞翅。(到底是從小被誰灌輸的紐奧良辣雞翅…)
因為決定的唐突,這次選擇跟著諸多部落客分享的共同的行程走。我們旅行的風格,屬於愜意慵懶派,加上需要省錢,早餐通常會補眠或自理,食物只選吃特色必吃美食,景點只訪此地僅有的地方。然而,在旅行的第二天我們就發現行程安排的很不用夠,主要的原因為 S 是屬於那種逛普通市集會用跑的路過,觀光客凡走之地用眼神掃就能秒逛完一間店。那種悠悠走、慢慢活的行程很快就被他收服。她不愛在白天下午浪漫的在密西西比河旁散步,觀賞異國風情的建築也沒辦法挽留她太久,因此,我們沿路加了很多文藝行程。
最終行程總覽
【 Day 1:11/28 】8pm Arrive to New Orleans — Willie Mae’s Scotch House(晚餐)
【 Day 2:11/29 】早餐自理 — French Market — French Quarter — Dutch Alley Artist’s Co-op(當地藝術家的聯合畫廊) — Bourbon Street(波本街)— Royal Street — Beckham’s Bookshop(復古書店)— Acme Oyster House(中餐)— St. Louis Cathedral — Jackson Square — Cafe De Monde(甜點)— 買表演素材 — Mother’s Restaurant(晚餐)
【 Day:11/30 】早餐自理 — Day Cruise Aboard the Steamboat Natchez(搭船) — Cafe Beignet Jax Brewery(甜點)— The Museum of Death(死亡博物館)— Willie Mae’s Scotch House(晚餐)
【 Day 4:12/01 】Gumbo Shop(午晚餐)— Beckham’s Bookshop — Royal Street — Preservation Hall — 波本街(Bourbon Street)
【 Day 5:12/02 】Mena’s Palace(早午餐)— The National World War II Museum — Contemporary Arts Center(當代藝術中心)— Pêche Seafood Grill(晚餐) — Cafe De Monde — 密西西比河散步
【 Day 6:12/03 】Back to NY
沒有開車的我們,只能待在市區逛,加上表演臨時計畫有變,因此多了一天的時間。從行程中可以知道主要景點其實一天就能全部走完了,街跟街的距離都非常近,於是後面幾天都是在看展、買書、吃沒吃完的美食。唯獨可惜的是,由於 S 會害怕跟鬼魅相關的事物,我們便沒有拜訪 Garden District 與墳墓,事後查資料才知道那也是這個地方很重要的一個文化哪。
在寫旅行日誌之前,想先提一些我認為可以知道的紐奧良二三事,有助於在探索當地的過程中能夠更融入當地的文化。
交通篇
紐奧良的市區交通方便,只要搭公車或叮叮車(Street Bus),就可以走所有的行程。抵達時可以先下載 RTA(New Orleans Regional Transit Authority) 的 APP,所有的車票透過手機就可以線上購買,上車後只需要掃 QR Code 就好。我們這六天都是買 One Day Jazz($3),非常便宜與方便。
美國南方的爵士樂之都紐奧良(New Orleans)是嬌慵安逸與拉丁奔放熱情的古老城市。我們這次去,剛好遇上紐奧良 300 歲的壽辰,而講起它的過往,也是挺波折的。
紐奧良原屬於美國原住民 Chitimacha 族,1682 年法國探險家溯密西西比河至此,1718 年法國密西西比公司 French Mississippi Company 建城,以菲利浦奧良公爵 Duke of Orléans 命名,因為公爵在法國的領地為 City of Orléans,美國的新城遂成為 New Orleans。人們稱這裏為逍遙自在的「The Big Easy」、新月城「Crescent City」,或加入州名縮寫為「NOLA」。
後來,英國殖民勢力在北美大陸逐步擴張,法國政府為了牽制英國,決定和西班牙聯手。1762 年11月3日,一紙「楓丹白露協約」把紐奧良作為政治獻禮秘密交給了西班牙。然而,西班牙帝國漸走下坡,終於在 1801 年被迫將紐奧良還給法國,再後來法國皇帝拿破崙口袋裡缺錢,不得不於 1803 年將整個路易斯安那殖民地,連同紐奧良以低價賣給美國,從此紐奧良總算有了一個固定的歸屬。(參考網站)
經過法國、西班牙的殖民淬煉,紐奧良的街頭四處皆是古典歐式窗花、彩色木造小屋與悠閒的露台,這裡除了是爵士樂發源地,同時也是美國主要的港口,更是路易西安那州(Louisiana)最大的城市與都會區,因緊鄰墨西哥灣(Gulf of Mexico)而盛產海鮮,其中尤以生蠔最突出。
與魔鬼打交道的城市、吸血鬼傳說的由來與充滿亡靈的建築
【 巫毒教文化 】
在紐奧良的街上總會看見許多販售巫毒娃娃、靈魂治癒、幽靈鬼怪相關的商品。而這,要從紐奧良的文化根源開始說起。
幾個世紀以來,紐奧良混雜了兩種文化,分別是哥特文化(Gothic,歌德次文化)與伏都文化(巫毒教),形成了極具重口美國南方文化。
巫毒教,在海地克里奧爾語中的拼法為 Vodou,源自西非國家貝寧方言「vodun」,是當地國教,有「靈魂」之義。於16世紀時盛行於西非迦納、貝寧、剛果及多哥的族群部落間,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延伸閱讀:語言碰語言,迸出新滋味 — 皮欽語與克里奧語、克里奧爾人簡介)
巫毒教最早由非洲奴隸從海地傳到紐奧良,結合非洲各族巫術,再加入印地安宗教的特點、西方天主教的儀式,和聖禮融合在一起成為巫毒文化。在海地伏都教中,並不存在針扎娃娃的傳統,巫毒娃娃是源自於美國的好萊塢。美國人印象中的伏都教,將它視為一種黑色的魔力,教徒們往往將針扎在布娃娃上以此來詛咒別人,反之,在海地的伏都教則極其神聖。(延伸閱讀:巫毒教就是「與魔鬼打交道」?好萊塢電影沒告訴你的五大迷思、關於海地伏都教:你必須了解的13件事情、巫毒教)
【 吸血鬼、鬼魅的傳說源起 】
由於氣候溫暖容易讓病媒滋生,紐奧良在 19 世紀經常被疾病與死亡纏身。尤其 1853 年黃熱病大流行奪走近 8000 條人命,讓紐奧良變成一座鬼城。(鬼故事新聞)
當時的黃熱病,其中一個病徵即是病人會陷入深度昏迷。古時候的美國人以為這些人死了,便把他們放進棺材裡再放進墓園。而當這些人再次醒過來時,便成為了傳說中的吸血鬼或是鬼魅。後來,他們便在死去的人手上綁一條繩子連接到鈴鐺,若這個人真的死而復生便會觸動鈴鐺,讓其他人可以把他從棺木裡救出來。
【 獨特的墳墓設計 】
因為黃熱病的緣故,如今在城市各區仍然很容易發現墓園。
紐奧良墓園裡的墳墓很特別,由於地處低洼,多沼澤,若將先人的屍骨埋在地下會遭水浸泡,於是就將墳墓修建在地面上,像房子一樣,有錢人家會建的更豪華,上面會有雕像。墳墓的設計全是「兩層樓」,新的棺木會放在上層,等到屍體腐爛後就會把骨灰、骨頭放到下層,讓全家能待在一起(Stay with the Dead)而上層就可以繼續放家族裡其他新的棺木。
紐奧良的美食關鍵字:Cajun、Creole、Gumbo、Ètouffèe、Chargrilled Oyster、Beignet(甜甜圈)、Coffee au lait (歐雷咖啡)、Jambalaya、Po’ Boy Sandwich、Bread Putting、Praline、Hand Grenade、鱷魚肉、烏龜湯。
在進入旅行日誌之前,提供我整理的十個美食關鍵字,非常常見在紐奧良的餐廳裡。
- Creole Style Cooking:Creole(克里奧爾)指的是來自歐洲(特別是法國或西班牙)到紐奧良定居的有錢人,這些有錢人通常會帶著廚師一起到美國定居。而 Creole style 料理指的是精緻、豪華的「城市」料理,通常使用奶油、海鮮、番茄、大蒜及香料等熬煮而成豐富的醬料、濃湯。
- Cajun Style Cooking:殖民時代,美國北方的 Acadian(或稱 Cajun)被驅趕至美國南方居住所帶來的料理,料理中使用印地安人常使用的辣椒、香料等,並且大量採用當地方面取用的食材,除了常見的豬肉、海鮮等等,像是鱷魚肉、烏龜、兔子等動物也被用來當作食材。
- Gumbo(口感與 Ètouffèe 相似):融合了西歐、非洲、加勒比海和美國印地安風味的料理。湯底是用秋葵、洋蔥、芹菜、甜椒等,長時間熬煮而成,通常會搭配牡蠣、蝦仁和蟹肉一起料理成醬料,並將它淋在白飯上。(其實就是台灣的「燴飯」)
- Jambalaya:使用美國方種植的長米,配上蔬菜、海鮮或是香腸,加上用番茄和香料熬煮的醬汁炒出來的,也就是比較濕的「炒飯」。
- Po’ Boy Sandwich:法式麵包配上油炸烤牛肉或炸海鮮的普通三明治,更有趣的是它的背景。在美國的經濟大蕭條時期,紐澳良地區運輸司機發動罷工抗議,曾擔任過電車司機的當地餐館廚師為表支持,而將餐廳剩下的一些材料及蔬菜做成三明治,免費送給抗爭的貧苦司機。此後,餐廳人員只要看到抗議工人或司機走過來,就會跟廚房大喊「那些可憐的小子們又來了(Here comes another poor boy)」。久之,可憐的小子(Poor Boys)就變成該三明治的暱稱,並成為美國南方經典庶民美食的代表。
- Bread Pudding:麵包的載體,配上布丁的口感,淋上焦糖醬。
- Beignet:翻譯為炸麵糰,深受法國影響的甜點。其實吃起來就是台灣的「雙胞胎」,並淋上比登天高的糖粉。
- Coffee au lait:這邊介紹的是 Cafe De Monde 的歐雷咖啡,特別的是裡頭加了菊苣(Chicory)的成分。菊苣咖啡起源於法國大革命時期,因當時的咖啡豆價格高不可攀,有人發現將菊苣根磨碎曬乾後加進咖啡中,除了能增進咖啡的色澤跟口感,更可以緩和咖啡的苦味。至今,許多曾受法國文化影響的區域,包括美國南方的紐澳良及東南亞的越南等,仍保有食用菊苣咖啡的習慣。而最廣為接受的喝法是做成法式牛奶咖啡(Café Au Lait)。
- Praline:以胡桃、糖、鮮奶油、奶油為主所製作出的各種甜點。
- Chargrilled Oyster:異於美國西岸常吃到太平洋生蠔(Pacific Oyster),紐奧良的生蠔屬於大西洋品種(Atlantic Oyster、Estern Oyster)。外形上,大西洋生蠔較扁平、殼型圓潤。太平洋生蠔則較圓厚、殼多帶尖角;味道上,太平洋生蠔的海味較濃,大西洋品種則有著溫和的甜味,非常適合害怕生蠔腥味人。(就是我)
紐奧良的景點關鍵字:French Market、French Quarter、Bourbon Street、Royal Street、St. Louis Cathedral、Jackson Square、The National World War II Museum、Beckham’s Bookshop、The Museum of Death、Steamboat Natchez、Haunted Tour、Mississippi River、Swamp Tour
所有景點的細節會在日誌中提及,唯獨沼澤生態鱷魚遊船之旅(Swamp Tour)稍嫌可惜沒有搭到船,建議可以在傳統蒸汽船(Steamboat Natchez)跟 Swamp Tour 之間做選擇,要是我可以重新挑選,我會選擇搭貴一點的沼澤生態之旅,畢竟更接近生態才是我夢寐以求的。
下一篇文章是「紐奧良(下)—魔鬼的城市:旅行的日誌」,會有行程的細節與許多小知識的整理分享。
現在就開始計畫紐奧良的旅行
- 訂房|Booking.com、Agoda、Airbnb
- 訂機票|Skyscanner、Expedia
- 訂車|Priceline.com
若喜歡文章,請花 1 秒點選廣告給予支持,再繼續往下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