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堂理論課

Last Updated on 6 11 月, 2021 by Youi Shih

近期因為一些困惑加上課業的繁重,遲遲沒有寫新的文章。本來要開始寫關於修心的延伸文章,但今天最適合寫的內容,是關於最近一些想法的總結。

提起為什麼中斷寫作,是源於這學期期中時,在感情上,我個人的問題又再犯了。就在寫完修心的首章後產生了自我的矛盾,困惑於「我究竟想分享的是什麼?」很明顯,對於心智的掌控,我還不熟練,我的狀態時好時壞。

所以我停止了寫文章,沉寂了一陣子。

同一段時間,無止盡的作業讓我的生活再度失去平衡,我沒有照顧好自己的健康,導致心理的狀態不穩定,間接影響到了課業。

又恰逢,在越接近畢業之際,越常思考畢業後的走向與規劃。在與 S 討論之後,往往會更焦慮,她很清楚現階段想做的事,而我想著的,只是未來如何生存。我的念頭在「價值與現實」之間游移不定,內心想著要跟著其他人一起畢業後即進入產業實習,還是走別條路,那條我一直想走的路:經營自己的事業。

以上的三件事,大概佔據了我的腦袋有一個多月之久,也就是沒有更新文章的這一個多月,腦袋裡的念頭不停的在戰鬥。

最後一堂理論課

而今天,我想很適合來做這一個多月來,那些「戰鬥」的總結。緣起於今天上的媒體理論與應用(Media  Theory and Application)的最後一堂演講課。Michael 將這堂課的結尾,下在「The Contemporary(當代藝術)」,並將課後討論收尾在「未來的科技即將取代藝術,甚至所有人類」,這個議題恰巧也是最近跟 S 討論過的,當時的我們並沒有得出結論,只不斷的想著「有沒有什麼工作不會被取代?」我一如往常的鮮少發言,但是卻在腦海裡不自覺的下了結論,關於我為什麼選擇念 Motion Media Design。

透過最近寫的 Cover Letter,意外簡短地用兩段篇幅寫了自己為什麼走到這裡。大綱為,大學時參加的社團,讓我愛上錄像紀錄這件事。當時做完影片,一直很喜歡做片頭與片尾,認為這樣影片才算完整(即使那時候還做得很陽春)。於是,決定攻讀專業的 Motion Graphics,讓自己可以做出很精緻的片頭設計。

後來我來到了這。但這一年間,並未改變帶著舊疾的我「想要遠離電腦」的念頭。就這一年半而言,我感覺到自己 After Effect 的技術有稍微進步,可仍然不是熟練,因爲我根本不想進修它。唯一我持續在做的,是錄像這件事,每一個專案我幾乎能用錄像拍攝,就會減少在 After Effect 上作業的時間。除了製作時間較快,讓我感受最深的,是與現實世界的互動。我不太喜歡虛擬的設計,而且越來越抗拒。所以當教授問我們:

你們必須思考的是,當科技完全取代藝術時,你們會怎麼做?

「如果有一天科技無論如何都會替代我們,甚至取代藝術創作,那我們能做的事就是忠於自己選擇。既然自始至終都會被取代,那我們創作的價值與理念就變為最重要的事。」這是我的答案。以更簡單的話詮釋,就是做自己所愛,把機器們當作無數個其他的創作者,而我們共生於這個世界。如果能這麼思考的話,也許就沒有「取不取代」的問題了。而我們創作的目的,就再也不是為了資本主義,而是為了自己的信念。

這讓我開始思考自己為什麼喜歡記錄這件事。老實說,我看紀錄片很常會睡著,思考過原因可能為紀錄片通常為了保持原始樣貌,呈現的形式都偏於單一,加上紀實的元素,敘述的方式時常覺會讓我看得出神。我做的活動紀錄片,往往都用音樂作為基底,時常會將對話抽掉,以畫面為主,文字為輔,對我而言,我想還原的是「情緒與氛圍」。

S 曾跟我說,她不再對攝影感到著迷,是因為想要活在當下。她更喜歡用身體感受,去記住每個片刻。「我也想要活在當下呀。」我回她說,但我還是喜歡拍照、錄影,所以我盡可能拍一下,將剩下的時間保留給自己。而我當時沒有說,現在卻想通的答案是「記錄之於我,是我知道這個世界在未來的某一天會被社會的進步給毀滅掉,盡可能紀錄每個畫面是我能為這個社會做的事,作為歷史紀錄也好、個人珍藏也罷。」

也因此,當談到未來規劃時,頓時豁然開朗。

畢業後的短期與長期規劃

對於曾經在動畫公司工作快兩年的我,完全不再想進入公司的體制底下,製作「以公司的風格為自己的風格」為導向的商業作品,那樣只會扼殺對創作的熱誠。而透過這樣的結論,我為畢業後的職涯設立了短期與長期目標。短期目標為,畢業後直接開始經營錄像的自由接案者 ,同時做一些商品販售,以兩個工作作為收入。長期規劃,則是以經營被動收入為目主。

打到這裡,不經冒出一個熟悉的念頭「傻眼這不是我大學畢業後就設立的目標嗎?」

當時因為太難起步而妥協先進入公司學習,學習組織架構、團隊合作、做事方法、累積人脈,雖然學了很多,也認識許多很棒的同事,確實收穫滿載,然而為別人賺錢還是很難延續對工作的熱誠,尤其當工作非常上手之後。那時面臨的問題是「工作內容沒有挑戰性」,我明白我有兩個選擇,一是轉換部門,到最操的「美術設計部門」接觸更多元的案子,二是維持一樣的薪水與工作內容,把下班時間當成第二事業經營。

我選擇了第二條路。於下班後去學習木工、歌舞課程、運動。而終究,這些事情都沒辦法把當時我將上班視為「人生停滯」的想法翻轉過來。所以我還是離開了。

最近,通過畢業審核的同學們一窩蜂地在準備履歷,我被邀請一同進行。起初,當我接收到關心的訊息時,心理是感動的。當時的我狀態不佳,而她們非常有耐心的不斷問我「何時要加入?」我決定跟他們一起準備。我開始像被洗腦般的搜尋理想的公司,企圖將自己的興趣「放進」公司的理念,產生了某種「如果是這樣,我或許會想成為他們的員工。」的錯覺。忙了一兩天後,某天我在等紅綠燈的車上,深深覺得很疲憊。

「我到底在忙些什麼?」我問自己。

這明明不是我想要的。創業的思維跟就職的思維與經營模式完全是不一樣的,如果再進入企業裡工作,豈不是進入同樣的迴圈,受同樣的訓練。那我何時才能實現被動收入的目標?所以我下了決定,而這決定再也不違背我的心,即便我深知接下來要面臨的,就是一段艱辛的旅程。

結語

好,回到又開始寫文章的原因呢,是因為某天又重新翻起「深夜遇見蘇格拉底」這本書,進而去查作者丹・米爾曼(Dan Millman的資料,發現他的一篇訪談。在片中,他說「即使是他,到現在也還在努力。那個平靜的狀態,是會來來去去的;是得不斷學習。」所以當我看完影片,便不再對自己那麼嚴苛,很立即的釋懷了。因為我知道只要持續努力,這個心智的訓練對自己的生命還是會有很大的助益。

(說完囉。)

下一篇文章,應該是 11/15 (學期終)之後才能寫了。(魂魄飄走)

Youi Shih
Youi Shih

多元斜槓的人生實踐家,擅長攝影、影片製作和文字創作,目前專注於探索個人成長、一人微創業和打造身心靈均衡的生活,為《沒有牆的小房間 atinyspace》的創辦人。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error: 網站已受到保護!